烟气含氧量是锅炉运行中至关重要的监控参数,通常安装在低温过热器后、省煤器前的位置。它直接反映了锅炉燃烧的过量空气系数,是评估燃烧设备运行完善程度的关键依据。
确定最佳燃烧工况:
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,适当提高过量空气系数(在一定范围内)有助于改善燃烧效率。
含氧量同时影响排烟热损失和机械不完quan燃烧热损失。
理论上的最佳燃烧工况是这两项热损失之和最小的点,该点对应一个特定的最佳含氧量值。
这个最佳值主要与风煤配比相关。运行中通过合理搭配一、二次风量,调整给煤量以适应负荷,目标就是使烟气含氧量稳定在最佳值附近波动。
监控运行稳定性与异常预警:
烟气含氧量稳定,通常意味着流化床温度、返料温度等关键参数也稳定。
当锅炉断煤或煤质发生显著变化时,烟气含氧量往往是首先发生变化的参数,为运行人员提供及时、直观的异常信号,便于快速准确判断并调整(如增减风量、调整煤量)。
含氧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,包括锅炉结构、燃料种类与性质、锅炉负荷、运行配风工况等。具体影响因素有:
锅炉负荷: 负荷越高,所需氧量值通常越小;低负荷时需适当提高氧量以保证燃烧稳定。
燃料质量: 燃料水分、灰分大(质量差)时,着火和燃尽困难,需适当增加氧量以保证燃烧稳定和效率。
本体与系统漏风: 锅炉负压运行易从人孔、检查孔、水冷套、捞渣机等处吸入冷空气,导致氧量虚高,增加排烟损失和引风机电耗,降低经济性。
送风量: 送风量过大会直接导致氧量增加。
防止结焦: 适当提高氧量有助于改善炉内气氛(减少还原性),减轻或防止受热面结焦。
现象 | 可能原因 | 潜在影响 |
---|---|---|
氧含量高 | 煤质变差、减少给煤量、床温下降、增加送风量、堵煤/棚煤、本体漏风 | 主汽压力/温度可能下降,NOX升高,经济性下降 |
氧含量低 | 煤质变好、增加给煤量、床温上升、减少送风量、可能结焦、风机异常 | 主汽压力/温度可能上升,燃烧效率可能下降,安全性风险↑ |
延长设备寿命(防腐蚀):
氧量控制过低会在水冷壁附近形成还原性气氛和高浓度H₂S气体,强烈腐蚀水冷壁(破坏Fe₂O₃保护膜),显著缩短水冷壁寿命。
保障燃烧稳定性:
氧量过高导致炉膛温度下降,恶化煤粉气流着火条件(尤其低负荷时),增加灭火风险。
氧量过低导致炉膛温度上升,也可能破坏稳定燃烧状态。
提高运行经济性:
合理氧量(最佳点)使排烟损失与不完quan燃烧损失之和最小,锅炉热效lv高。
氧量过高增加烟气量(排烟损失↑)、风机电耗↑、加剧受热面磨损。
控制污染物排放(NOX):
NOX生成量随氧量增加而显著增加。高氧量运行不利于NOX控制。
采用分级燃烧(如燃烬风)时,需综合控制氧量和燃烬风比例,兼顾效率与环保。
防止结焦:
氧量过低形成的还原性气氛会大幅降低灰熔点,增加结渣风险。
试验确定基准: 通过燃烧调整试验,确定最佳氧量及一、二次风配比,找到热损失最小点。
制定控制曲线: 结合试验和运行经验,制定不同负荷、不同燃料下的氧量控制曲线。
严堵漏风:
加强巡检(捞渣机水位、人孔、检查孔、水冷套等),发现漏风及时封堵。
给料系统确保缓冲料箱料位、水冷套形成有效料塞,防止漏风。
仪表保障: 定期校验氧量计,确保测量准确可靠。
CO辅助监控: 为防止结渣和高温腐蚀,宜将烟气中CO含量控制在120ppm以下(CO与氧量、燃料、制粉方式相关)。
烟气在线监测系统(CEMS)连续、实时地测量烟气中的关键参数(如O₂, CO, NOx, SO₂, 颗粒物等),其优势在于:
实时监控与精准指导: 为运行人员提供即时、准确的燃烧状态信息(尤其是含氧量),是调整风煤配比、优化燃烧效率与安全性的直接依据。
提升经济性与环保性: 通过持续优化燃烧(控制最佳氧量),有效降低燃料消耗(提高效率)、减少风机电耗、并协同控制NOx等污染物排放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。
强化安全预警: 对含氧量等关键参数的异常波动(如骤升骤降)进行实时监测,是锅炉运行异常的早期预警信号,有助于预防结焦、腐蚀、灭火等安全风险。
满足法规要求与数据支撑: 为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(如超低排放)提供连续的监测数据,是环保达标排放核算和监管工具,同时为运行优化提供历史数据支持。
烟气含氧量是锅炉安全、经济、环保运行的核心监控指标。通过安装可靠的在线监测系统(CEMS),运行人员能够实时掌握燃烧状态,精准调整风煤配比,将氧量控制在最佳范围内。这不仅能显著提高锅炉效率、延长设备寿命、保障运行安全,更是实现低污染排放的关键手段。加强运行管理,减少漏风,依据试验数据和实时监测进行精细化调整,是发挥烟气含氧量监测最大效益的保障。
SINZEN-hz